一篇长长的电影剧透

  • 时间:
  • 浏览:960
  • 来源:佛山出租车票 网址:http://www.badgurus.com

 一

  

  德国和苏联对波兰的瓜分是二战的起点,这件事实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一直被刻意掩盖。然而,在40年代,它却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在钱钟书《围城》最后部分,当孙柔嘉的姑妈说她从不看中文只看英文报纸,于是方鸿渐用当时的世界大势嘲讽说,这两天波兰完了,德国、俄国声势厉害,把英国压下去了,以后可能没有英文报看,得学俄文德文了。指的就是这件事。但波兰亡国后,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发指的事件,这件事,当时无人知晓,后来更是讳莫如深,那就是卡廷事件。瓜分波兰后,斯大林为了彻底摧毁波兰重建可能,下令在卡廷森林中屠杀了两万多名波兰的社会精英和高级军官,然后将此事归罪于纳粹德国。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这件事才被公诸于众,让世人震惊。卡廷惨案因此成为这二十多年不少东欧影片的题材。最著名的卡廷电影,是波兰导演波兰斯基的《卡廷惨案》一片,曾获奥斯卡奖,引起很大轰动。英国也有一部卡廷片《最后证人》,讲述的是英国政府为了与苏联搞好关系,不断掩盖卡廷真相,而该事件的俄罗斯见证人和一位试图将卡廷事件公诸于世的新闻记者,却遭到谋杀,但最后卡廷惨案的真相,还是被披露出来。当一个重要的真相被掩盖被改写的时候,常常是因为真相本身具有致命的颠覆性,而掩盖真相和揭穿真相之间的较量,就成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或许是”斗争”的另一个含义……

  

  二

  

  好谍战片有惊心动魄的紧张感,有错综的故事,有历史的温度。80年代曾经有一部法国意大利合拍的谍战片《沉默的人》,把六七十年代冷战中苏联和西方的刀光剑影,掩藏在谍战故事的细节中,让人印象深刻。我不太喜欢那种闹剧式的谍战片,故事错综,情节紧张,只有超人,却没有历史的真实感。但在东欧片中,总能从刀光剑影感受到人的命运。有一部波兰片《华沙谍战》,主人公是波兰人民军高级军官,曾参与策划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受到苏联人青睐,还在越南做过军事顾问,属于波兰上层家庭,但儿子却看不起他,觉得他除了为特权阶层卖命,没有人的灵魂。其实,他很早就熟悉苏联集团的野蛮残酷,尤其是知道70年代波兰政府对工人运动武力镇压的真相后,他良知就已觉醒,于是主动而不图酬报的向北约集团提供情报,数次揭穿了华约集团的各种军事意图和波兰政府对团结工会的镇压,避免了东西方摩擦引发的世界大战。事情败露后,他仓皇带家人躲在一辆美国大使馆的货车集装箱中,涉险躲过检查,逃到美国。在苏东集团内部,”叛徒”下场往往异常悲惨。影片一开头,就是苏联人直接把“叛徒”扔进熔炉中活活烧掉的恐怖场景。苏东时代,统治者通常被塑造成“国”的代表,“爱国”就是要与统治者价值观保持一致,而这个电影则将穿着波兰军装的间谍,写成有良知的爱国军官,他的爱国遵循的是人的逻辑,是普世的逻辑,从而与那些为利益选边站队的所谓“爱国者”拉开了距离。

  

  三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波兰一直是强邻利爪之下的雏鸡,不断遭遇瓜分和亡国之祸,一百多年前,波兰就被中国士大夫用作救亡图存的反面样板,而从二战结束到苏东解体,波兰又一直在斯大林主义的阴影下徘徊,这种遭遇,也让波兰电影充满了悲剧感和对正义的寻求。二战片《黑暗弥漫》写纳粹占领华沙期间,为躲避纳粹屠杀,一群犹太人躲进了下水道,一位管道工发现了他们,他最初因贪财而给这些犹太人提供食品和水,但在与犹太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觉醒的良知却逐渐使他变成一个义人。整部片子看起来暗无天日,很压抑,却因为卑微者的义举而让故事有了光亮。还有一部影片《罗丝的遭遇》,写的是波德边境马祖里亚人罗丝和一位逃亡的波兰国家军人塔杜斯的故事。马祖里亚人是少数民族,原属德国,一战后又归顺波兰,但它却对德国有很高的认同感。苏联军队进来之后,在这儿烧杀掠抢,强奸妇女,罗丝受到极大的摧残。塔杜斯是曾经参加华沙起义的波兰国家军成员,因被苏联扶植的波兰人民军追捕而逃到马祖里亚,与罗丝相依为命,并为她送终,最后被波兰国安局逮捕监禁,直到1956年,哥穆尔卡上台后,波兰出现了变革的迹象,他才重新回到马祖里亚,并带走了罗丝的女儿。在这部充满杀戮气息的影片中,可以感受到处于地缘政治冲突,民族压迫、国家意识形态等多重力量挤压之下,一个普通人只能像飘蓬的命运。

  

  四

  

  德国影片《无主之作》,写一个画家的人生,跨度非常大,从纳粹时期到两德分裂,这位天才画家先在苏军占领下的东德一个艺术学院学画,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条规规训之下,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表现模式,深受当局的赏识。后来他又和妻子在柏林墙修筑之前,逃到西德。在西德面对着五花八门的现代艺术,面对着自由的无限多样性,又经历了一个重新寻找自我的过程,最后终于在个人独特的经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语言。这位画家的人生,也让国人感同身受。当原先那些鲜活的感受在意识形态的规训之下成型,忽然有机会面对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和社会时,我们也发现自己的感觉世界已经被封在固有的套子里而无法得到真正的表达,当我们希望摆脱意识形态束缚,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时,需要经历很多的挣扎、反抗,而只有那些能够驾驭自己自由意志的人们最后才有可能寻找到自己的语言,而大多数人却只能被那套语言模式给吞没掉……

  

  六

  

  二战后,德国被分裂为两个国家,分属两大阵营,统一后的德国影片多多少少都会触及到这个伤口。《11月的孩子》写的正是这一伤口引发的阵痛。

  

  影片始于1980年。一个驻守东德的苏军士兵尤里逃亡,逃到东德一个偏僻小镇上,躲在安娜家堆杂货的房间里,安娜带着几个月大的婴儿与父母住在一起,她的情人去了西德,、安娜发现尤里之后,帮他隐藏,为他疗伤,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情。后来尤里通过地下渠道,准备逃往西德,安娜虽然不舍孩子,但在尤里的劝说下,还是把孩子交给了父母,跟着尤里偷偷离去。27年后,德国早已统一,安娜的孩子英嘉也长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在小镇上做图书管理员。她从小由外祖父母带大,和他们感情很深,完全不知自己的身世,只听祖父母说,母亲在波罗的海里淹死了。

  

  一天,康斯坦茨一所大学教创意写作的教授罗伯特,来到小镇,想为自己写的小说准备材料,小说素材来源于他当年的学生安娜,在图书馆,他见到长得跟安娜一样的英嘉,就想了解她的生活,向她透露了她母亲的去向。在英嘉的追问下,祖父母透露了当年安娜的叛逃事情,安娜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与逃兵逃到西方,成为他们家的重大的政治包袱,祖父被撤掉了校长职务,但安娜后来一直没来看过他们,这让英嘉耿耿于怀。她去找安娜过去的一位闺蜜,这位朋友把安娜叛逃不久写给她的一封信,交给了英嘉。

  

  英嘉决定和罗伯特一起到德国西部去寻找父母的下落,先找到了当年的苏联逃兵尤里,他是一个铁道工,不愿意提这件事,激怒了英嘉,英嘉在他房间的留言板上留下了她从那封信中读到的母亲诗句,第二天尤里告诉英嘉,来到西德后,他和安娜分开了,此后他便一蹶不振。英嘉的生父并不是他,而是帮着他们逃到西德的安娜那位同学,现在是一位医生。得到生父地址,英嘉以病人的身份去到诊所,两人见面之后,彼此心照不宣,却并没有说什么就离开了,英嘉对这位父亲很失望。当她再次来到诊所,大夫说不知道该对她说些什么,然后告诉她,她的母亲已自杀。原来,叛逃后对女儿的思念,使安娜想回东德,却被拒入境,精神大受刺激,患上了抑郁症,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杀,英嘉这才知道母亲没去看过她和外公外婆的原因。不知真相之前,英嘉和外祖父母在一起过得很幸福,而写作教授罗伯特的到来,激发起了寻找真相的热情,但寻找真相的结果,却是失望。德国统一了,铁幕打碎了,但破碎的人生,却无法弥合,旧有的幸福日子也无法再回去,英嘉最后又踏上了去往异地的旅程……

  

  我们常常渴望知道真相,即便撕开“幸福生活”的表层也在所不惜,在不惜一切的求真冲动和维持虚假幸福、让破碎人生保持完整之间,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或许选择是不同的吧?

  

  七

  

  50-60年代不知道劫机这件事,一是因为当时有机会乘飞机的都是上层人士,发生劫机的可能性很小,二是就算出现劫机,官方媒体也不可能报道,但到了80年代,随着航空开始向大众普及和新闻的相对开放,这类的新闻就频频见诸报端。最有名的,是沈阳人卓长仁等人劫机去台湾的事件,当时,海峡两岸尚未”三通”,处在战争状态,卓等人抵台时以“义士”身份受到欢迎,不料,卓是个流氓,本性太恶,到台湾后,竟然犯下绑票杀人罪,结果被处决。俄罗斯影片《人质们》,写的70-80年代发生在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的劫机事件,事件参与者与卓长仁那样的恶棍不同,是一群家庭环境和教养都非常好的年轻人,他们之所以劫机,是因为向往国外生活,但社会的封闭,又把正常出国和获取国外资讯的道路全堵死:到海滨游泳,边防军怀疑他们想逃往国外,致使他们的家人被克格勃训诫,想听国外音乐,却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听到,只能走黑市去弄国外唱片,参加教堂活动,也受到阻拦,这种对外交往的封闭和对信息的过滤,激发了年轻人对国外生活的想象,他们决定冒险一搏,采用劫机的非法方式逃往国外,结果造成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的伤亡。而苏联官方不顾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安危,强行采取武力行动,夺回了飞机。参与这次行动的人物,全部被擒获,给他们介绍外国唱片的神父,也被作为幕后教唆者抓了起来。结果,这位被诱骗认罪的神父,和几个劫机者一起被判处死刑,只有一位跟从劫机者的姑娘,被判了15年的徒刑。

  

  社会越是开放,信息就越是开放,对外交往也越方便,压力释放越多,社会也越稳定,反之,当开放的渠道被堵死,对国外生活的向往,就会以非法的方式去实现,那将付出巨大代价……

  

  八

  

  波兰黑白片《冷战》表现了冷战时期一对波兰恋人受尽磨难的爱情。

  

  音乐家维克多在乡下采风,不仅发现了乡村民歌的价值,也发现了一位乡村姑娘祖拉的音乐天赋,祖拉因为曾用刀刺伤对自己心怀不轨的父亲而入狱,维克多力排众议,把她招进歌舞团,她很快成为歌舞团明星演员,并和维克多成为情人。一次,祖拉告诉维克多,歌舞团领导让她监视和汇报包括维克多在内的一些人的思想言论动态,让维克多大为光火。不久,歌舞团的演出大获成功,得以出国到柏林去演出,利用这个机会,维克多决定与祖拉一起叛逃西柏林去(当时柏林墙还没有建)。但是,在约定的时间里,祖拉并没有去,维克多只能一个人去了西方,消失在夜幕中。他辗转来到巴黎,从昔日颇受重用的指挥家,变成了一家俱乐部的雇员。而祖拉则在歌舞团越来越耀眼,经常出国演出。他们也在巴黎等城市相会,一次,祖拉所在的歌舞团来到东欧相对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演出,维克多专程跑到演出地观看,结果在剧院被南斯拉夫秘密警察遣送回国,否则,他就会被引渡回波兰。后来,祖拉以和一位意大利人结婚为代价,来到巴黎,与维克多相聚并在一起生活,但是,祖拉不能适应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运作方式,也和维克多的感情产生了裂痕,又瞒着维克多回到了波兰。绝望中的维克多来到波兰大使馆,想返回波兰去寻找祖拉,但是被拒绝,最后他投案自首回到波兰,结果被判入狱15年。来探狱的祖拉,设法通过高层找关系,让维克多提前释放。虽然祖拉已经和歌舞团的领导结婚,并有了一个儿子,但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设法与维克多以天主教的仪式秘密结婚。并再次去往”那一边”……

  

  演员对两个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做了出色完美的诠释,整个片子用黑白片的形式,看起来有些压抑,但是又有一种怀旧感。那是两个社会,两个时代拥有不同芳华的年轻人逝去的芳华。

  

  九

  

  波兰影片《鼹鼠》。

  

  一对父子靠倒卖二手服装过着平静的生活。父亲齐格蒙特80年代曾是一个矿区的团结工会领袖,1981年,波兰当局颁布戒严令,但矿区团结工会成员却不顾戒严令,依然进行罢工和抗议示威,结果有7名工会成员被枪杀,其中就包括齐格蒙特儿媳妇伊娃的父亲。30多年来,受害者家属们一直力图把当年的杀人者绳之以法,但因为大多数证据都在波兰旧政权垮台时被销毁,要在法律上定罪很难。当家属们第二次控告那些下令开枪的人的时候,报纸上出现了一则消息,说波兰国家安全部当年曾在那个矿区安插了间谍,团结工会成员之所以被枪杀,就是因为间谍有意煽动工人情绪,以激怒当局开枪。这位间谍就是齐格蒙特。见到消息,齐格蒙特的儿子非常震惊,这颠覆了他心中英雄父亲形象,也让他的家人难以接受(他的岳父就死于这次事件),家庭生活受到了搅扰。齐格蒙特本人气得发疯,他认为前波共对他怀恨在心,是在借此报复。作为前工运领袖,朋友们都很信赖他,崇敬他,听了这个消息,不少人表示不相信,因为当年正是齐格蒙特给他们以鼓舞和信心。也有一些人因此对他和他家人改变了友好态度。面对社会猜疑,齐格蒙特本人没有站出来辩诬,先是躲到了乡下,后又在一个朋友的安排下去了柏林,想在那里躲到风平浪静之后再回去。儿子劝他回去为自己辩护无果,很生气,独自从德国返回波兰,试图去查父亲档案无果。他父亲不露面,加重了人们的猜疑。不久,又开庭了,一位前波兰国家安全部门的官员在法庭上宣读了一份证词,表示当年波兰当局试图在那个矿区的团结工会安插间谍却没有成功。这一证词,洗掉了蒙在齐格蒙特身上的不白之冤。但他的心脏病发作,儿子把他从德国接回了波兰,过去的老朋友们聚在家中向他祝贺,并送给他一份礼物,让他去疗养院疗养。走后不久,有人来找他,是那位宣读证词的前波兰安全部门官员。儿子仇视前政权成员,不愿意和他们来往。见到这位前官员来访,觉得蹊跷,此人声称齐格蒙特欠他钱,如果不给这笔钱,齐格蒙特的档案还会出问题。在儿子的追询下,前安全部门官员拿出了齐格蒙特当年签署的为安全部工作的协议,这坐实了齐格蒙特就是”鼹鼠”的传闻。原来,在波兰前政权倒台前夕,此人曾答应齐格蒙特会销毁他过去的档案,但他也为自己留了一手,保存了齐格蒙特的一些污点证据,以备不虞之需,如今,他年事已高,却因为曾经是让人憎恨的安全部门官员,被剥夺了养老金,无以为生,只好用这些旧档案来要挟齐格蒙特,以获得必要的生存资金。齐格蒙特的儿子决定出二万元全部买下那些旧档案,让这件事不再生波澜。于是,前安全部官员带他来到一座废弃的小屋,把那些埋藏在地下的档案,挖了出来,交给了齐格蒙特的儿子,但临走的时候,齐的儿子突生恶念,他想一了百了,把这位前官员杀掉,完事之后他给车浇上汽油烧掉,重新过上了貌似平静的日子,但他知道他的生活彻底被毁掉了……

  

  人如果卷入恶行,无论未来怎么样,都不会再有平静的人生。

  

  十

  

  俄罗斯故事片《温柔女子》虽然在网上得分不高,但我很欣赏。它不仅展开了后极权时代俄罗斯社会的图景,而且也是一个后极权时代的隐喻。从这个隐喻中,在这种社会中生活过的人,都会产生很强的代入感。

  

  一个女子,丈夫入狱,自己独居乡下,每天坐破旧不堪的公交车上下班,车上的乘客冷漠粗野。一天她寄给入狱服刑丈夫的包裹被退了回来,没有原因,为了探明丈夫的所在,女子请假几天去探狱。

  

  在车站,负责安检的警察吃拿卡要,把她所带的东西翻了个遍。在嘈杂的硬座车厢里,烟雾腾腾,旅客们不是冷漠粗野,便是唱着怀旧歌曲,怀念苏联时代的荣光。

  

  下了火车,在有着列宁头像的广场上,一位出租车司机把她拉到监狱,司机说,监狱是这个城市的客源,没监狱,他们就没有生意,所以当地人以监狱为傲。

  

  在监狱安检中心,探狱的家属们需要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填完之后排着长队接受严苛的安检,狱警把家属所带的物品翻个底朝天,食物被用锥子砖头切成块,牙膏被铁探针穿过,香烟被掰断,拖鞋鞋帮被切开,剃须刀被折断,很多人莫名其妙就被拒绝探监。

  

  女子跟着排队的长长人流,好不容易排到安检窗口,女狱警看了一下证件,就拒绝她的探监,她问理由,对方回应没有理由,她问自己的丈夫在什么地方,是死是活,狱警拒绝回答,说要询问必须事先填写表格申请。女子无奈,走出安检室,茫然的坐在外面。一个肥胖的女人走到她面前,连蒙带骗的把她带到一个住处。那里聚集着妓女,流氓,无赖,他们坐在大厅里喝酒抽烟谈笑。

  

  不一会儿胖女人来到女子身边,说外面有个人找她,可能能帮她,女子出去,黑暗处站着一个男人,看了这位女子的护照,并用手机给她拍了照,他说,这一带都是老大负责,连警察都得听老大的,让女子第二天等他的消息。女子回到旅馆大厅,那群喧嚣不已的人把空酒瓶在桌子上旋转,酒瓶停下的时候,瓶口对着谁,谁就得脱光衣服。女子走到门口时,瓶口正对着她,这位矜持的女子只能被迫受辱。她实在呆不下去,当晚就离开了那家旅馆。

  

  第二天,再次来到监狱,还是不被允许探监,举目无亲,得不到帮助,她只能在监狱的大门外呆站着,这时却有值班的狱警警告她离开,她没有听从,不久就有一辆警车停在她面前,把她抓上车。最后警察把她带到火车站,让她买票回家。警察走后,她在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行走,这时,昨天晚上问她要护照的那位男人,开车发现了她,要带她去见老大,于是,她和一位妓女同车,来到一个咖啡厅,那位黑老大刚刚和她说了几句,就碰上了一个熟人,把她丢在一边,桌子上又上来几个贩毒的,她只好离开咖啡厅,来到大街上。这座破败的城市,街道不是叫马克思、恩格斯大街,就是叫黑格尔、捷尔仁斯基大街。

  

  举目无亲的女子,找到一个人权组织,这个组织主要是帮助探监人维护他们的基本权利的,但当地居民却对它抱有极大的敌意,被称为外国特务组织和法西斯党,里面只有两个工作人员,负责人是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让女子填写了一张表格交上,就让她回去等消息。女子失望而归,来到车站等夜车准备回家。在等车的旅客中,她慢慢睡着了……

  

  到这里,影片的写实画风突然变成了一个超现实的梦境,女子梦见开旅馆的那个肥胖女人来到车站,拿着她的行李,把她带上一辆警察护送的马车,带她到一个森林中,让她换上了一身服装,然后镜头中就出现了一群穿着雍容华贵男男女女,坐在铺着白布的长桌前,主持人是身穿白色制服的监狱长,长桌后面站着一排排的警察,那些男男女女都是这位女子一路所遇上的各种人物:警察,妓女,人权活动家,诗人,黑社会老大,他们纷纷起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他们各司其职,是为了让国家更美好,而监狱长最后总结陈词,表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同时又要惩罚那些不服从治理的人,只有监狱和人民的团结一致,国家才能更美好……

  

  梦的最后,女子登上了一辆狱车,并在狱车中受到强暴,她挣扎着醒来的时候,发现就像梦中一样,那个胖女人正在招呼她,她又跟着那个女人走出了车站……

  

  十二

  

  俄罗斯影片《多甫拉托夫》,写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作家多甫拉托夫(布洛茨基的朋友)的处境,影片既不是传统的传记体,也不是剧情片,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情节,但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悲剧是俄罗斯文学处理的最好看的地方。

  

  多甫拉托夫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60年代苏联解冻时期曾经发表过一些作品,但到70年代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写作发表的自由收缩,入不了作协的人,作品都很难发表,多甫拉托夫的职业身份是一个工厂报的记者,工厂领导人要求他写积极上进的,体现光明的稿子,但是他的文学才华和道德感,使他没法适应这种要求,所以他在工厂不是一个好记者。

  

  他的稿件拿到文学刊物去,编辑也对他提出同样的要求,他也没有办法按照他们的要求写,所以稿子也不被官方刊物接受。于是他和官方文学刊物决裂了。

  

  一个欣赏他才华的朋友,引荐他去参加了一次高层聚会,并把他介绍给一个人脉很广的文学界人物,想通过这个人,把他引入作协,那人是萧洛霍夫的朋友,也很欣赏他的写作才华,但不喜欢他的写作风格,要求他做出改变并给他开列了很多利益上的好处,他也坚决的拒绝了。

  

  这位居住在老式的苏联筒子楼里,居住条件非常糟糕的作家,变得愈加穷愁潦倒,连给女儿买个玩具熊都没有条件,和妻子也长期分居。只有在地下书市和非官方的文学艺术家们相聚时,他才能感到放松,找到乐趣,尤其是和布罗茨基的友谊让他的生活充满了一抹亮色。布罗茨基也是居无定所,没有稳定的工作,后来在一个电影制片厂找到了一个电影剪辑位置,他还不愿意出国,因为害怕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现实中穷愁潦倒的多甫拉托夫,晚上做梦的时候,却常常梦见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勃列日涅夫,在梦中勃列日湼夫对他很好,提议他们一块写书,还征求他的意见是否邀请毛泽东来访。这个梦构成了一种很有趣的幽默。后来多甫拉托夫一个画画的朋友被警察以经济罪名抓捕,那位朋友在绝望中逃跑时撞车身亡。而他自己,也因为没有办法完成工厂领导要求他写的那些垃圾作品被解雇……

  

  当然,多甫拉托夫最后在不得已中也像布罗茨基一样,去了美国,在那儿发表了很多作品,在他去世多年之后,他成为俄罗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猜你喜欢

佛山“广东第一村”,探寻岭南特色最大建筑群的历史传奇

古村的北门,一座名为文塔的石塔映入眼帘。这座三层楼高的五边形石塔,历经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见证了古村的兴衰变迁。塔下的文房四宝样式的石头,仿佛在诉说着古人对后代的殷切期望——读书做官,振兴民族

2024-03-10  分类:佛山出租车资讯  浏览:26次

佛山秋色巡游重启!

10月21日,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上线《民生直通车》节目,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应各界关切

2024-03-10  分类:佛山出租车票购买  浏览:27次

佛山最年轻女镇长,上任!

在佛山,女性担任一镇街主官并非个例。放眼佛山32个镇街,女性主官共10位。其中,顺德区、三水区各有3位,南海区、高明区分别有2位,禅城4个镇街均无女性主官。

2024-03-10  分类:佛山的士票购买  浏览:27次

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

4月10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情况及2022年度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亚组委等部门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2023-10-25  分类:佛山出租车资讯  浏览:229次

康巴什区召开“无证明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

7月11日,区政务服务局召开“无证明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介绍康巴什区“无证明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2023-10-25  分类:佛山出租车资讯  浏览:208次

(function(){ var src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 ? "http://js.passport.qihucdn.com/11.0.1.js? fde0055aea443944bde403ae273b8cc0":"https://jspassport.ssl.qhimg.com/11.0.1.js?fde0055aea443944bde403ae273b8cc0"; document.write('<\/mip-script>'); })();